文|微微笑了
01.
不少家长抱怨:
自家孩子一点苦也吃不了,怒斥几句就抑郁了。
时代不一样,如今的孩子越发宝贝,也越发脆弱。
有些甚至连一点点挫折,他都经受不起。
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:
每年各地高校都有学生,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有些因为延迟答辩,就跳下去;有些则因为恋爱失败,跳下去……
对此,李玫瑾这样回应:
“这是因为我们父母教育过程中当中犯了错:
第一,没有让孩子克服自私的问题,孩子的脑子里没有别人。
第二,没有让孩子具备忍受挫折的忍耐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。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,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。
所以,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,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。”
在《心理抚养》一书,李玫瑾再次强调:
“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。在这方面,我给大家两个建议:孩子四岁左右,先让他练习跑步,然后让他学习游泳。”
要知道,跑步练就人的耐力,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,锻炼孩子的意志力,让他的心理韧劲更大。
特别触动的我的,在让孩子学游泳时,要狠心一点。
也许第一天游泳时,孩子会呛几口水,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:
“孩子,你长大后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。无论什么情况,你觉得你快死,只要你扑腾,你肯定死不了。”
让孩子明白到: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,挫折当下很痛苦,但挺过了就好了。并让孩子相信他自己是有这种能力战胜挫败的,加之父母一直在他的身后,别怕。
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吃苦,多半是因为你没有让孩子锻炼忍受挫败的能力。
而这种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,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。
没有忍受挫折的能力,就算再优秀,他也会像玻璃瓶子一样虽耀眼却易碎。
一个小小的挫折就折断孩子的翅膀,这太可惜了。
02.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质疑:
吃点体力之苦,就能锻炼忍受挫败?
如此说来,最能抵抗挫败的就是每天干体力活的农民工和运动员?
人难道不是“头脑简单、四肢发达”的吗?
理解你的困惑与质疑。
很多家长忽略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。
错以为“用脑吃饭”比干体力活的人,更高级,生活更轻松,更有智慧。
其实,吃点体力之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有好处。
正如,《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》所说的那样:
“精满气足,就能通神,也叫做开悟。所有的经典教育都是让小孩子背书,背书怎能开悟?反而锻炼身体,强健其体魄,倒没准能开悟,因为要想开悟,前提是‘精满气足’。”
孩子的身体强壮了,精气神就足,就更能专注,更能抵抗挫败,更少概率得各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。
很多事情过犹不及。
不是说读书学习知识不重要,而是说,想要让孩子心理坚强有韧性,那么可适当让他吃点体力之苦。
毕竟,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。
与此同时,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:
家长不要人为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,让孩子去承受磨难与痛苦。
比如,不要在孩子比赛失败或者被朋友排斥时,对孩子进行恶意的贬低与羞恶。
你要让孩子明白,他有可以依仗和后盾的人。
告诉孩子,父母一直在你身边,不要恐惧和害怕。眼前的挫折困难,没有那么糟糕,走过去了都是经历和勋章。
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:
你能看见你的孩子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、被肯定以及被鼓励。
别忘了,只有父母好好学习,孩子才能天天向上。
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,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。
03.
让孩子向上成长的最好投资:锻炼身体和磨炼意志力。
说白了,就是让孩子身心健康。
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,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固然重要。
但从长远来说,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力,孩子是跑不远的。
特别赞同李玫瑾老师那一句:
“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,性格比能力让决定命运。”
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
养育孩子是一门修行,需要不断学习和修正养育方法。
多读书多思考,与孩子一同成长,才是王道。
在茫茫育儿书海,唯李玫瑾教授的《心理抚养》如惊雷乍响,撼动我心。
跟随着李玫瑾老师的脚步,从反向思维出发,在有血有肉有菌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探讨“心理抚养”的方法,从让家长避免养出对家庭与社会无用的“白眼狼”。
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早期抚养的重要性,还提供孩子性格培养、青春期孩子叛逆与抑郁等问题的应对办法,帮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关键作用,字字叩击中国家庭的困境与渴求,值得反复研读。
愿《心理抚养》与《幽微的人性》(全二册)相伴,化作你与孩子生命深处不灭的微光,照亮前路。
京海配资-京海配资官网-配资指数网站-第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