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世纪80年代,随着国人收入水平的提升,啤酒消费火热,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。乘着国家“啤酒专项工程”的东风,人口大省河南各地掀起办厂热潮,高峰时啤酒厂多达50余家,几乎每县一厂,缔造了“一城一啤”的盛景。
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河南啤酒品牌:维雪、蓝牌、汴京、月山。维山啤酒出自河南,创办于1982年,巅峰时期具备年产60万吨啤酒、2万吨小麦芽和3万吨饮料的生产能力。蓝牌啤酒形成冰啤、暖啤、营养保健三大系列60多个品种,年产能高达20万吨。
诞生于开封的汴京啤酒在90年代初期,更是跻身中国啤酒行业七个大型一档企业之一,被誉为“豫啤之冠”。月山啤酒是河南省啤酒企业三强之一,啤酒生产规模总设计年产能力65万吨。
除了上面几个知名啤酒品牌,彼时洛阳宫的凛冽、航空啤酒的酣畅、金星啤酒的醇厚,承载着中原大地的夏日记忆,更见证着产量狂飙的黄金时代。
河南啤酒年产量从微不足道跃升至年产160万吨,消费量稳居全国第二,仅次于山东。然而这场繁荣如昙花一现,至2010年代,维雪、鸡公山、奥克、蓝牌等本土品牌相继消失,仅余金星一株独苗在巨头围剿中艰难求生。
盲目扩张埋下恶果
至2001年,河南啤酒产能高达254万吨,远超120万吨的本地年消费量,设备闲置率超50%。为争夺有限市场,当地中小啤酒厂掀起长达十年的恶性价格战,普通啤酒批发价暴跌至8-9元/捆,远低于12.5元/捆的成本线。低端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,90%的豫啤为低档产品,偷工减料、行业整体深陷亏损泥潭,最终拖垮行业生态。
资本巨头的收割则给了本土品牌致命一击。 2003年起,华润雪花、百威英博、青岛啤酒等凭借资本优势大举进军河南市场。华润以闪电战收割市场:2011年全资吞并奥克三家工厂,同年控股蓝牌啤酒;2010年收购悦泉啤酒后旋即关停生产线,改为雪花生产基地。
国外啤酒巨头百威英博以资本换品牌,2013年收购洛阳宫,却因更改配方导致销量骤降,最终于2017年关停这一47年老厂;同年南阳天冠啤酒厂被地产商收购,原址改建商业小区。汴京啤酒也在2013年破产拍卖,数年基业烟消云散。十年间,河南超50家啤酒厂被并购或破产,地产品牌仅剩金星这一棵独苗。
当年差一点卖身百威的金星啤酒幸存得益于战略远见与模式创新。当豫啤深陷价格战泥潭时,金星选择“西进扩张”,以独资建厂、自我复制、小步快跑”模式避开巨头锋芒。过去十多年,金星啤酒在云贵陕甘等10省新建17家基地,单厂建设周期压缩至180天,创行业纪录。
省内布局更具匠心,将安阳、信阳、邓州等分公司设于省界,以150公里销售半径辐射周边七省,形成边境要塞防御网。为了规避与其他啤酒巨头正面抗争,金星啤酒主打差异化,推出金星纯生、精酿果啤等新产品,突破低端陷阱,抢占空白市场,实现了逆袭。连续多年位居“中国啤酒四强、河南啤酒第一”。
然而金星的生存仅是惨烈战役的阶段性胜利,并不能改变河南啤酒市场已成巨头棋局。华润、青岛、百威英博合计份额超八成以上,再加上燕京、乌苏、哈啤等品牌的补位,整个市场已被瓜分殆尽。
河南地方啤酒的消亡,实为一部区域工业文明与全球化资本碰撞的启示录。从50余家到1家,数字背后是无数县域工厂的挣扎与湮灭,消失的不仅是地方风味,更是一代人的舌尖记忆!
京海配资-京海配资官网-配资指数网站-第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